懂得「正念」(Mindfulness),就不用追求快樂
     
  作者: 基隆心身心精神科診所 孫振愷醫師


每個人都喜歡快樂,但快樂的感覺似乎總是轉瞬即逝,到底要在甚麼樣的情況下,人才能過得快樂?

關於以上的問題,自古以來,有無數的哲學家、思想家、宗教家,想探求這些問題背後的答案,心理學也越來越喜歡研究關於快樂的主題。以金錢來說,在大家的刻板印象中,有錢人會過得特別快樂,然而,心理學做過數次的大型研究,研究結果發現,人的收入只要達到滿足基本吃住的需求,平均快樂指數就能達到6.5左右(如果最不快樂是0分,最快樂是10分),然而,之後的收入即使是5倍、10倍、50倍以上的增加,平均的快樂指數頂多到達7左右,而不會再增加,也就是說,當收入達到足夠生活所需的水平,金錢再怎麼累積,也不太能讓人感到更快樂,所以要過得快樂,顯然有其他的因素。

2010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曾做過一項非常有趣的研究,研究對象有上萬人,都是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者,這些使用者的年齡,從18歲到88歲都有。這個實驗主要想研究「專心做事」和「不專心做事」兩者的快樂指數是否有差別,這裡的事情包括各種活動,包括做家事、工作、散步、運動、聊天等數十種選項,其中「不專心做事」再細分為「分心想愉快的事」、「分心想不愉快的事」、「分心想的事沒甚麼特別感覺」,然後透過特殊的App,讓這些參與研究的人,一天多次的輸入資料,再從這數十萬筆的資料來分析。研究結果相當有趣,無論是從事甚麼活動,「專心做事」的快樂指數,總是高於「不專心做事」,也就是說,專心工作的快樂指數,可能遠高於不專心聊天/散步。這個實驗,提醒了我們活在當下的重要。

快樂與否,並不在於我們追求到了甚麼,無論追求到了甚麼,確實讓人一時滿足,但這樣的滿足感、很快就會逐漸消失,然後就投入下一次的追求,越是追求快樂,反而讓人患得患失而感到沮喪。根據上述的研究,我們是否能全心投入當下正在做的事情,可能就是快樂 與否的關鍵之一。然而,人的天性,很容易沉溺在過去的不愉快或者對未來的擔憂,正念心理學,其實就告訴了我們,要如何練習讓自己全心投入當下。

舉例來說,我們可以找到生活中的一件事情來仔細練習正念的概念,例如喝湯,當我們舀起一口湯,可以先抱持著好奇心,想像自己從來沒喝過湯,仔細的看著這口湯的外觀顏色,聞聞它的味道,然後慢慢的喝下它,感受它在口中、慢慢經過喉嚨往下到達食道的味覺。每天用5分鐘持續以上的練習,我們會發現,當我們能全心投入當下,即使再怎麼無趣乏味的事,都會變成是深刻鮮明的體驗,同樣的練習不只用在吃,也能運用在走路、洗澡、做家事,只要運用五感,用緩慢放鬆的心情,全心體驗一件事,我們就能夠把這樣的概念,逐漸擴大實踐到更多的日常活動,而當我們能夠經常實踐正念的概念,就不用拚命追求快樂,不一定要達成甚麼樣的目標才開心,也不一定要做甚麼事才能滿足,因為只要透過不斷實踐正念,就可能自然而然的,體會到本自俱足的自在快樂
 
回上一頁
 

服務電話:(02)2255-5222 (請現場掛號) .診所地址: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一段275號1樓 (板信銀行隔壁)
  前往 健保局   © 2008-2023 Young Psychiatric Clini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