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身心症
     
 
楊孟達身心精神科 潘明宜醫師

身心症是個時髦的名詞;也可以說身心症在社區精神醫學位於近代被重視的背景底下,有更多被醫學界注意到的條件。身心症患者在出現不適的初期,甚或出現症狀的一大段時間,是去內科科別尋求幫助而不是到精神身心科求助。許多人甚至到了許多科別就診,做了許多檢查,當醫師告訴他們身體檢查都正常 時,他們心裡的焦慮通常沒有減緩,只是覺得醫師沒有找出他們的病症,而自己或許還要到其他科別做更多更侵入性的檢查。或是當醫師告知他們需要去找精神科醫師時,患者多的是困惑與委屈,因為覺得自己真實的身體苦痛沒有被相信。

不論內在或外在壓力產生時,常見的反應包括情緒反應,像是沮喪、憤怒、委屈、憂鬱等等。 一般官能性憂鬱症患者常常因為情緒困擾到身心科就診,這時醫師相較容易在與患者討論後幫患者意識到他的相關關鍵壓力。但是身心症患者在面對壓力底下,情緒出口相對是封閉的。也即他們的情緒較少意識化。
主觀上他們沒能感覺到太明顯的情緒,唯獨明顯感覺到的是身體上的、生理上的不舒服。因此當醫師詢問或引導他們去思考情緒或思考壓力時,雙方用的是不同的溝通語言,患者也因此覺得不被理解,甚至覺得被情緒標籤化,覺得醫師在暗示自己的壓力挫折忍受度太低。

造成以上的困境的原因很多,一個原因是關鍵壓力經常是長期而非近期的壓力。患者長期以來已經以自己的適應模式應對相關壓力。對於患者來說,醫師所謂的壓力就是他們的生活模式,因而在意識上他們不認為這是壓力。 另外,在患者的文化養成過程內化了需要堅強與壓抑的概念。即是心理防衛上使用了理智化等防衛機轉。 情緒上的困擾對於他們來說是脆弱的表現,相對地不如生理上的困擾能讓人接受,但是這部分常發生在非意識層面。

身心症患者容易感覺到疏離。 一來他們真實的身體困擾,當被診間的醫師導向壓力相關的症狀時,在患者的感受上似乎覺得不被認同。 另外,持續的身體症狀常導致後續的焦慮與慮病症狀,甚而引發無望感與憂鬱症狀。 而長期的就醫病史還有與症狀不相符的報告結果也常引發家人的支持性降低,進而造成患者的隔離與疏離感。
 
回上一頁
 

服務電話:(02)2255-5222 (請現場掛號) .診所地址: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一段275號1樓 (板信銀行隔壁)
  前往 健保局   © 2008-2023 Young Psychiatric Clini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