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親密關係模式
     
  楊孟達身心精神科 潘明宜醫師

在1950年代,英國的精神醫師與精神分析師John Bowlby根據觀察嬰幼兒與母親的互動,創立了所謂的依附理論。認為在主要照顧者給予嬰孩足夠的安全感的前提下,孩童對其照顧者逐漸產生了 所謂的依附,而依附關係的品質也被視為甚為重要的個人能力。孩童因為發展了這樣的依附能力,之後才會有探索外在世界的動機與勇氣。而這樣的依附能力不只廣泛的影響孩童之後各種能力的發展,也影響其各種面向的人際關係,包括同儕、友誼、以及親密關係等等。

隨著依附關係的發展與形成,嬰孩不僅待在主要照顧者身邊時能獲得安全感,漸漸地即使照顧者不在身邊,嬰孩也能感到足夠的安心而發展出探索環境的好奇與渴望。美國發展心理學家Mary Ainsworth就是根據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進一步發展出所謂的「安全堡壘」,來形容在穩固的依附關係下嬰孩能利用這樣的安全感來探索其身處的環境。

而相反的,若照顧者基於各種原因在這段時間沒有給予嬰孩足夠的安全感而導致嬰孩與照顧者之間的依附關係並不穩固,則相繼之後的安全堡壘功能沒有能夠充分發揮作用,這時嬰孩就無法放心探索外界而失去了隨著經驗所能發展出的豐富的人際關係,長期就可能造成人際關係疏離或是在人際互動上出現各種障礙。

簡單講,個體會內化孩童時期與主要照顧者的依附模式,而在往後的人際關係裡,特別是親密關係裡,重複其特有的依附模式。在嬰孩時期成功建立起安全堡壘依附模式的人,也就是所謂安全型依附的人,在人際關係上較容易與人建立起信任與維持合作的關係。而未成功建立起安全型依附模式的人,則在親密關係裡出現所謂的逃避依附,或是所謂的焦慮型依附。

逃避型依附的人無法接受太緊密的人際互動而需要保有情緒的獨立與疏離,在親密關係上因此常常需要與伴侶保持一定的情感距離,也因此常常被伴侶抱怨過度的冷漠與缺乏情緒支持的能力。逃避型依附的人也容易用負面的觀點看待伴侶的行為與意圖。而焦慮型依附的人則是因為對於被拒絕以及被拋棄相關的訊息太過敏感,而幾乎隨時在注意伴侶的一舉一動,並容易過度解讀。對於慮型依附的人來說,要維持情緒的平衡是一大挑戰,因為他們的思考感覺及行為都深受其親密感需求的影響。而且他們不擅於直接表達需求,通常在遇到挫折時他們無法有效溝通,反而訴諸適得其反的所謂反抗行為。焦慮型依附的伴
 
回上一頁
 

服務電話:(02)2255-5222 (請現場掛號) .診所地址: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一段275號1樓 (板信銀行隔壁)
  前往 健保局   © 2008-2023 Young Psychiatric Clinic. All rights reserved.